•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节·全文

    作者:孟子及弟子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注释】

    1.棠:地名,齐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即墨县境内2.冯妇:男人名,姓冯名妇,晋国人3.负:《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仪礼·士丧礼》:“授卜人龟,负东扉”《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4.嵎:(yu于)《字汇·山部》:“嵎,山曲曰嵎”这里用为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之意5.撄:《正字通·手部》:“撄,触也,迫近也。

    ”这里用为接触、触犯之意译文】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都以为你还会再一次打开棠邑仓库救济灾民,你大概不会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那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青年时善于跟虎博斗,老年时成为很善良的读书人。

    一次他到郊外,有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凭借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触犯众人看见冯妇来了,都上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下车,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读书的人们讥笑他”赏析】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

    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

    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

    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

    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

    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

    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孟子

    Copyright © 2012-2023 庆元鹏网络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蜀ICP备2023000842号-24